skip to Main Content

經濟部於 105 年 4 月 7 日總統府財經月報報告「能源政策推動與面臨問題」表示,如核四封存、核一~三屆齡除役情境下,假設未來 15 年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為 1.0%,未來備用容量率將持續降低並自 112 年起降至 7.4% 以下,停電風險持續增加,民眾生活用電習慣與產業結構調整亦非短期可成,未來非核後如何確保電力穩定供應為一大挑戰。
報告中提到,經濟部雖已三度擴大再生能源設置目標,規劃 2030 年總裝置容量目標自 10,858 MW 提升至 17,250 MW(提升幅度達 58.9%),但現階段再生能源仍屬間歇性電源尚無法取代傳統穩定電源。
至於外界期待 2025 年創造 500 億度綠電,包含太陽能發電 250 億度、風力發電 125 億度、其它綠能發電 157 億度之設置目標,經濟部亦評估具有諸多挑戰及限制,其中:

一、要達 250 億度太陽光電發電目標,其中地面型太陽光電設置容量需較現行目標再增加 13.8GW,約需 20,700 公頃土地面積,而目前農委會公告嚴重地層下陷且不利耕作農地,可優先申設太陽光電區域有 18 區,面積僅 1,253 公頃,若無法再增加釋出不利耕作之地層下陷農地,達成目標之困難度極高。
二、另經濟部能源局 104 年發布 36 個離岸風電潛力場址,開發潛能雖可 23GW,惟受兩岸直航航道、船舶累計穿行率大於 10% 等開發限制,設置容量僅剩 2GW。若未來對航道調整未能達成共識,要達到 125 億度風力發電之目標亦極具挑戰性。

除上面分析外,尚有海域空間整合等不確定性因素、併聯饋線與變電所容量不足等議題,不能過於樂觀,應以務實角度來審慎分析可行目標及作法。
假設未來如期達成 2025 年 500 億度綠電設置容量,但再生能源(如太陽光電、風力發電)屬間歇性電能,如太陽光電每年平均發電 1,250 小時,僅 14% 時間提供電能;陸域風力發電每年平均發電 2,400 小時,僅 27% 時間提供電能;離岸風力發電每年平均發電 3,700 小時,亦僅有 42% 時間提供電能,故其所產生電源屬不穩定電能,需搭配基載電源或儲能系統,方能維持穩定電力供應。如何開發基載電源(如化石能源發電等)及儲能技術(如電網級電池等),來維持消費者所需之穩定電源供應,亦是未來一大挑戰。
經濟部強調,臺灣能源 98% 依賴進口且電力無法由國外支援,確保電力供應穩定的挑戰遠大於其他國家,不宜輕易放棄任何可能選項。應從「確保不限電」、「達成國際減碳承諾」及「維持合理電價」等三個條件著眼,並透過理性及科學方法推動再生能源,由全民共同尋求我國最適電力供應規劃組合的共識,務實推動臺灣能源轉型。

Back To Top